托儿所照护指引
一、 目的
社会工作局整理出各托儿所实务操作照护指引上的关注重点, 以供托儿所进一步支持员工执行, 确保为幼儿提供符合规范并具质量保障的服务。
二、照护指引内容
1. 幼儿晨检及检查身体状况指引
1.1 留意幼儿身体各部位是否有伤痕或异样,适时作出书面记录。
1.2 如发现幼儿有伤痕时应立即告知家长,向家长了解幼儿伤痕的状况、 是否需要特别照护、饮食或关顾事项。所内加强留意幼儿情况,并作出书面记录。
1.3 发现幼儿体温超过 37.5 度时,使用其他体温计(如电子体温计测量腋温或耳温枪测量耳温)为幼儿覆检。 确认幼儿发烧, 立即通知家长, 把幼儿安排在通风良好的独立空间,由员工陪同等候家长接回,并作出书面记录(注 1)。
1.4 红外线体温计测温易受环境温度、幼儿活动状态、测量距离等外在因素影响, 故仅作为初步筛检方法。托儿所应至少备有两种不同的测温工具,如电子体温计和红外线体温计。 若以红外线体温计为幼儿测温,应避免照幼儿眼部。
注 1: 发热温度判定可参考卫生局的《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- 正确测量体温指引》。
2. 幼儿意外处理指引
2.1 发生非严重受伤:毋须送院治理或进一步医疗介入时, 流程参考如下:
● 对于轻微伤口(如小擦伤、挫伤),员工可依急救流程初步处理:如使用生理盐水冲洗、冰敷、碘酒消毒或贴上胶布等(不涉及药物或复杂的伤口处理), 并应及时通知家长,让家长知悉幼儿受伤及处理情况。
● 工记录发现时间、 受伤部位和情形、 通知家长时间等,于指定时间内将情况及沟通过程通知主管。
● 若对幼儿的伤痕拍照作记录,需注意避免拍摄幼儿的私隐部位,照片不可随意转发给他人。建议使用工作专用手机进行拍摄,不应使用私人手机。
● 主动询问家长是否需要协助保险赔偿。
● 关心并追踪幼儿的身体恢复情况。
2.2 严重受伤处理及急救: 发生怀疑脱臼、骨折、哽塞、伤口流血不止、烫伤、窒息、溺水等严重受伤事件,或需要进一步医疗介入时, 流程参考如下:
● 优先由具急救知识的员工施予现场急救护理。
● 安排其他员工实时通知主管幼儿受伤情况。
● 根据受伤状况,判断有否实时生命危险或是否需立即送院。
☆ 根据受伤状况,判断有否实时生命危险或是否需立即送院。
☆ 协商送院: 非实时生命危险但需送院治理,与家长协商送院安排。
● 安排员工跟随救护车送院, 等待救护车期间,专责人员密切关注幼儿的身体情况。
● 调配代班员工,维持班室秩序。
● 填写意外记录;若涉及人身安全情况,例如:送院事件,无需送院但有家长投诉、有媒体介入、报警事件等,必须实时通知主管,主管须实时通知社工局, 事件发生 24 小时内填写「涉及人身安全及生命威胁事故通报表」予社工局。
● 由主管跟进家长是否需要协助保险赔偿。
● 关心与追踪幼儿的身体情况,向幼儿和家长提供协助。
● 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工作,检讨意外事件和制定改善措施。
3. 预防幼儿受伤及环境安全指引
3.1 环境安全
● 每日幼儿入托前,员工需仔细检查及跟进班室的安全性, 包括有否尖锐物品、 玩具部件是否松脱等。 严禁携带危险物品进入班室,如水果刀、火机等。 班室必需的物品(如间尺、笔、剪刀等), 使用后应立即放回幼儿不能触及的位置。 此外,务必重视所内的水、火、电的安全,以防意外事故发生。
● 避免在幼儿活动时间在同一区域进行地面清洁,以防地面湿滑导致幼儿摔倒受伤
● 工在为幼儿分配膳食(特别是汤或其他液状食物)时,应盛载至 2/3 碗满且, 不可过满。在派餐过程中, 避免一次拿取多碗膳食,以免因失手导致员工或幼儿烫伤。
3.2 秩序安全
● 给幼儿清晰指引,例如活动完结前 5 分钟给予完结活动的提醒,让幼儿作好准备。
● 利用指定音乐辅助幼儿理解不同活动安排。如早操时播放早安歌、吃水果前唱水果歌、排队洗手时播放排队歌等,通过这些音乐提示,让幼儿熟悉并适应不同时间段的活动流程,增强他们的秩序感。
● 在幼儿需要等待的时间(如午餐后等待其他幼儿、等候更换尿片、活动交接时间等), 利用律动音乐互动或提供多样玩具、图书,吸引幼儿注意力,避免因不耐烦出现不良行为,降低受伤风险。
3.3 照顾安全
● 日常照顾中,班室内所有员工要时刻保持高度警觉,密切关注每一位幼儿的举动,确保所有幼儿都在可视范围内,避免监管空白。班室所有员工需要随时留意幼儿的一举一动,除了眼前的幼儿,还要同时留意其他幼儿是否安全。
● 员工暂时离开班室时,需习惯性与其他员工互相通知,确保有人及时接替看顾全部幼儿。
● 员工在带幼儿如厕时,留意幼儿身体部位有没有伤痕,协助男幼儿如厕时避免推挤幼儿身体或让其长时间跪在尿槽上。
● 提醒家长幼儿衣物及随身物品不应有过长绳子、细小珠子类饰物,避免佩戴首饰,防止窒息或缠绕风险。
● 员工推门进入班室时,应轻力推门及留意门后是否有幼儿。在室内活动时,员工须留意避免让幼儿靠近门后。
3.4 应对幼儿行为建议
● 咬人行为: 面对幼儿咬人行为,可能是想用嘴巴探索世界、口腔期、自我阶段发展特点、 表达困难或情绪不佳等原因,建议与家长沟通,共同提供安抚物品(如安抚奶嘴、牙胶等),帮助幼儿缓解咬人的行为。
● 物品占有欲较强: 这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发展特征, 员工需与家长密切沟通, 引导幼儿学习分享的概念,培养良好的社交行为和分享意识。
● 引人关注行为:若幼儿因渴望得到大人关注而出现特殊行为,员工应向家长了解幼儿日常在家中的生活状况,是否出现特殊情况(例如:父母工作繁忙、出现新的家庭成员等),建议家长多留意幼儿的状况,多陪伴,建立良好亲子关系
● 幼儿伤害了其他幼儿/用粗鲁的方式强占玩具—幼儿的攻击行为可能是不知如何表达。事件发生时员工先把幼儿带开冷静, 用冷静语气和幼儿沟通, 要求幼儿归还玩具,让幼儿知道用强占的方式是不对的,教导幼儿如何与其他幼儿一起和平共处。 例如:对打人的幼儿说: “我知道你很想玩 XX(物品名称)或想和 XXX(幼儿名字)玩,但打人会痛” 。对被打的幼儿说:“你没事吧?他刚刚太急了,我们一起告诉他 “请轮流玩/请一起玩” 。引导打人幼儿道歉及学习说: “我可以玩 XX (物品名称)吗? 或我可以和XXX(幼儿名字)一起玩吗?”
4. 幼儿午睡指引
4.1 任何时间被单或衣物等均不可以盖过幼儿颈部以上位置。
4.2 合理安排幼儿的午睡时间,避免幼儿在午膳后立即躺下睡觉。午睡前应安排不少于 30 分钟的静态活动,帮助幼儿身心放松,为午睡做好准备。
4.3 因应天气环境光暗程度调节灯光,午睡灯光不能过光或过暗,过光影响幼儿睡眠及眼部发育,过暗难以观察幼儿的情况。
4.4 密切关注幼儿午睡时的出汗情况。若幼儿出汗较多,要检查所盖被单是否过厚,并及时为幼儿擦干汗水,减低着凉的机会。
4.5 定期观察幼儿的面色、呼吸、体温及睡姿等,确保幼儿在午睡过程中身体状况良好,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。
4.6 对于一岁以下的幼儿,应采用仰睡姿势,以有效减少幼儿猝死综合征的发生风险。 如发现幼儿口角有奶溢出,尽快将幼儿改为坐位或半卧位,以减少吐奶造成误吸。
4.7 避免在幼儿床铺周边放置松软物品, 同时不使用奶嘴固定链,以防对幼儿造成意外伤害或影响其正常呼吸。
4.8 幼儿午睡期间,室内必须始终有员工负责看守,确保幼儿的安全。看守员工应保持警惕,严禁员工在班室内使用手机、睡觉及发出高音量,定期巡视幼儿的睡眠情况,并做好相应纪录。
5. 喂奶指引
5.1 喂奶前准备
● 员工喂奶前要彻底清洁双手。
● 若员工手部有伤口, 应戴一次性手套操作;若出现呼吸道或胃肠道不适症状时,避免参与喂奶工作,防止疾病传播。
5.2 物品准备
● 清洁的空间、母乳/配方奶、 奶瓶、适温热水、温度计、温奶器等喂奶所需物品。
● 母乳应按正确温度要求储存,放置于雪柜及冷冻格内。
5.3 调配奶液
● 根据配方奶粉品牌指示选择合适水温调配(部分可低于摄氏 40°C),有特殊医疗需求幼儿应遵循医嘱调配。一般情况下,国际卫生组织建议 70°C 热水泡奶。
● 员工喂奶前要彻底清洁双手。
● 母乳加热可用温奶器或 60°C 水温温热,加热后 1 小时内喂食完毕。
● 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,根据幼儿情况适时调整饮奶份量,确保幼儿获得充足的营养供给。
● 用食物温度计测奶液温度,确保在 35°C 至 40°C 之间,也可挤滴奶液于手腕内侧或手肘内侧感受温度,作为辅助判断。
5.4 喂奶时
● 0 至 1 岁的幼儿: 员工用一只手将幼儿抱在怀中,使其身体靠在员工的肘弯处,保持幼儿整个身体呈约 45 度倾斜的状态。另一只手拿奶瓶,用奶嘴轻触幼儿口唇,提示幼儿吸吮。
● 1 岁以上的幼儿: 可让其坐在员工大腿上或专门的座椅上,员工协助拿稳奶瓶,引导幼儿自行饮用。 若幼儿能自主坐立并握住奶瓶喝奶,员工可将奶瓶递给幼儿并在旁观察,以确保安全。
● 在喂奶过程中,密切关注幼儿的嘴唇颜色、面色及精神状况,确保幼儿喂奶过程顺利及安全。
● 将奶瓶倾斜约 30 至 45 度,确保奶嘴内充满奶液,避免幼儿吸入过多空气,减少吐奶和腹胀等不适。
● 倘幼儿不愿意饮奶时,留意幼儿的身体状况,若没有异样,可以分多次把奶喂完,每次需确保奶在合适温度。
5.5 喂奶后
● 0 至 1 岁的幼儿: 喂奶后需进行拍嗝。
☆ 坐姿扫风:让幼儿坐在员工腿上,一手支撑幼儿下巴,另一手呈弓形轻轻在幼儿背部从下向上扫动,直到幼儿打出嗝来。
☆ 趴肩扫风: 让幼儿趴在员工肩部,用空心掌由下往上轻拍幼儿背部,帮助幼儿排出胃内空气。
☆ 若上述方法未成功拍嗝, 可尝试背部按摩或让幼儿趴在大腿上轻旋身体,促进嗝的排出。
☆ 倘幼儿出现吐奶时, 迅速将幼儿的头部或脸部侧向一侧,及时清理幼儿口中的奶液,防止奶水呛入气管,引发窒息危险。
● 1 岁以上的幼儿: 喝奶后若幼儿未出现打嗝、吐奶等不适症状,可让幼儿保持自然坐姿,无需刻意拍嗝;若幼儿有不适表现,可尝试轻轻拍背或让幼儿进行轻微活动,帮助排出可能吞入的空气。
6. 喂食指引
6.1 建议设计并在所内张贴备餐图片,协助员工掌握备餐的程序。管理人员应每天对备餐情况进行抽查,确保备餐操作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。
6.2 严禁将温度过高的热烫食物带入班室。建议使用食物测温针测量温度,确保食物温度在 35°C 至 40°C 之间。
6.3 员工在喂食幼儿固体食物和水时,需注意手部及餐具清洁卫生。准备食物和喂食前,必须戴手套或用清洁液彻底洗手;分餐过程中,必须佩戴外科口罩,防止唾液等污染物接触食物,确保幼儿饮食安全。
6.4 喂食时,应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椅子以稳定身体。员工宜坐下,与幼儿保持同一水平高度进行面对面喂食,坐姿以能方便观察幼儿的面色、神志和对外界反应为宜。
6.5 给幼儿的食物尺寸需要根据年龄、咀嚼能力和手部抓握能力来调整,以确保安全和顺利进食。 避免向幼儿提供圆状, 质地硬和滑的小食物。 对于水果等食物, 宜切成片状供幼儿食用, 尤其避免提供整颗葡萄给幼儿食用, 降低进食风险。
7. 换片指引
7.1 换片流程
0 至 1 岁半或未能稳定站立的幼儿
● 换片前,员工需穿上一次性围裙,戴好一次性手套和口罩,确保换片过程卫生,防止细菌感染。
● 轻声告知幼儿即将换片,安抚其情绪, 为幼儿脱去裤子,检查衣物是否需更换。
● 让幼儿仰卧,侧翻取下脏尿片,抬起幼儿双脚时注意保护脊椎。松开尿片时,确认幼儿无排尿迹象后,进行后续清洁。
☆ 男幼儿: 应用纸巾覆盖住阴茎,避免被尿液溅到,然后用湿巾进行清洁。清洁男幼儿身体时,应按照从上至下、从前阴部位置(阴茎、阴囊)到后方臀部位置(肛门)的方向进行擦拭,同时注意清洁阴囊及其下方皱褶处、大腿根部等部位,不可反方向操作。
☆ 女幼儿: 用湿巾从尿道口开始(由上而下),依次擦拭肛门,由前往后单向轻擦,仔细清洁大小阴唇缝隙及大腿根部,由内向外;不可用同一湿巾来回反复拭擦,避免污染尿道口和阴道口。
● 取出干净尿片并拉顺,侧翻垫于幼儿下方。沿大腿根部至腹部包好,粘贴固定,腹部与尿片留 1 至 2 指宽。 拉顺防漏侧边,防止侧漏。
● 后续处理及环境清洁换片后,卷起脏尿片,腰贴固定丢弃。将一次性片床垫和旧尿片放入有盖垃圾桶,消毒片床。 再为另一位幼儿进行换片。
1 岁半以上或能稳定站立的幼儿
● 换片前,员工需穿上一次性围裙,戴好一次性手套和口罩,确保换片过程卫生,防止细菌感染。
● 提醒幼儿即将换片并安抚情绪,引导其至换片区,协助脱裤并检查衣物是否需更换。换片时需注重幼儿的私隐,避免在班室内面向其他幼儿、 靠近大门处或摄录系统的摄录范围进行操作。
● 员工需为幼儿清洁会阴部,男孩从上至下、从前阴部至后臀部擦拭,注意阴囊皱褶及大腿根部;女孩先擦拭尿道口,再擦肛门。
● 由前往后单向轻擦,仔细清洁大小阴唇缝隙及大腿根部,由内向外。 取出干净的尿片,将尿片垫在幼儿臀下,调整尿片位置,确保包好后不会过紧或过松,并拉顺防漏侧边。
● 协助幼儿穿好裤子,检查衣物是否整齐。
7.2 如需为幼儿冲洗下半身,先用测温计将水温调至 37 至 38°C,再用手肘测试水温,确保水温适宜。
7.3 对于已能自行如厕的幼儿,鼓励其自行使用卫生纸清洁。男孩应从前往后轻轻擦拭阴茎和肛门周围, 女孩应从尿道口向肛门方向轻轻擦拭,避免细菌感染。员工可在旁指导和鼓励幼儿正确使用卫生纸。使用后,教导幼儿应将卫生纸丢进垃圾桶,员工可视情况用湿纸巾辅助幼儿进一步清洁私密部位,同时注意保护幼儿隐私。
7.4 全程关顾与动作要领:
● 在整个换片过程中,员工要全神贯注地关顾幼儿,确保安全与舒适,清洁动作需轻柔,防止不适或伤害。
● 注意室内温度调节(建议室温维持在 25°C 左右),冬天提前开暖气保暖;夏天开风扇时,避免风扇直接吹向幼儿,以免受凉或引发不适。
● 扶抱幼儿时,可采用直立抱法、扶抱法、斜抱法等合适姿势,在移动幼儿时,重点保护好颈部、腰部和背部,确保充分支撑,防止身体损伤。
7.5 手套使用说明:为幼儿换尿片时,若幼儿仅小便,员工清洁双手后,可依自身习惯和实际情况选择是否戴手套操作;若戴手套,需为下一位幼儿换片前更换新手套。若幼儿大便,员工操作前必须戴手套,且更换新尿片前无论之前是否换过手套,都需再换新手套,严防交叉感染。
三、建议
1. 托儿所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员工需求,在所内显眼位置张贴重点提醒事项,确保全体员工都能轻易看到。
2. 通过培训和督导,使员工熟练掌握相关流程。利用每月或每周的定期会议,让员工分享执行情况及遇到的困难,在收集意见后,逐步优化托儿所的实务指引。
3. 在急救知识方面,鼓励托儿所根据自身的规模、需求及员工人数,自主举办相关培训,以提升持有急救证书员工的比例。